中國男孩和印尼女孩上了一堂課的遭遇讓人深思!

中國男孩和印尼女孩上了一堂課的遭遇讓人深思!

這兩個孩子同時學習了海嘯前的現象,但這兩個孩子一個在中國,另外一個在印尼。

中國的課堂是這樣教他的:
“海嘯前海水一般會出現冒泡,並且還會有退潮現象……照讀一遍!”
學生就跟著老師讀了一遍,不錯!還朗朗上口。
老師跟學生強調:“一定要記住了,考試的時候可能會考!”
考試的時候真的出了這道題,學生們絞盡腦汁,有些學生因為前一天還背過,所以記起來了;可有些學生卻怎麼也想不起來,中國的這個孩子就是,那段文字在腦海裡尚有一些印痕,那麼熟悉卻又如此遙遠,硬是想不起來!

到了海邊散步,發現海水在冒泡,孩子竟然還堯有興致、看得津津有味:“看呀,多麼可愛的泡泡 !”殊不知死神正在一步步逼近。

印尼的課堂是這樣教她的:
老師一來,還沒告訴學生今天的講課內容,就給孩子們播放了一段視頻:
海上突然傳來異常的巨大響聲,離海岸不遠的淺海區,海面突然變成白色,船隻也劇烈地上下顛簸,大批魚蝦在淺灘出現,海水也在冒泡,並開始快速倒退……幾分鐘後,海嘯降臨,沙灘上的人群迅速被淹沒……
“大家看見了什麼?”老師問。學生們七嘴八舌,災難、響聲、海水變白、船顛簸、大量魚蝦、冒泡、退潮……孩子們將各種現象都說出來了。
老師:“這就是海嘯前的徵兆,知道這些徵兆能救命!”

沒都久,這個班裡有個小女孩因為跟媽媽在海灘散步發現了海水冒泡和退潮,立即告訴了媽媽說可能要發生海嘯,媽媽馬上通知了海上救援隊撤離了海灘上的157人,剛撤離僅10分鐘,十米高的海嘯卷席了海灘上的所有設施。小女孩也因為救了157人被稱為小英雄。真的做到了學以致用。

為什麼中國大多數孩子都是如此下場?
對於中國的孩子們來說,悲催的是“學以致用”很大程度上只是一個口號。中國“記憶型的教育”扼殺了無數孩子的天性,使孩子失去了質疑精神和創新,也失去了將知識轉化為實踐的動力,製造出一部部的“背誦機器”或“考試機器”。
另外,中國的課堂上有大量的標準答案,凡是向這樣的標準靠得越近的,分數越高。結果中國的課堂和學校生產出大量的幾乎從一個模子出來的孩子,他們回答問題千篇一律,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考取好成績,然後找到一份好工作。

很奇怪的是,外國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往往能在人生中取得意義非凡的成果,但在中國,我們的狀元和尖子,大多數畢業後就猶如石沉大海,相反那些在班裡搗蛋、不好學的卻成為大海裡的那些尖尖角,難怪一度盛行”讀書無用論“,值得我們的教育者和家長們深思。
有一張圖很有趣,說的是孩子們入學前各式各樣,入學後孩子們千篇一律。這是“記憶型”教育的偉大“成果”之一,但揪心的是我們的這些中國父母卻無力反抗。

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?
1、絕對不是背誦知識
愛因斯坦有個有趣的小經歷:
一位元記者急不可耐的問愛因斯坦聲音的速度是多少?愛因斯坦回答說“我不知道”。記者輕蔑的說,“一個著名的物理學家,居然不知道聲音的速度?”愛因斯坦回答說:“我從來不會記憶書本上能找到的東西。”

2、讓孩子的視野開闊
猶如一隻從沒跳出過水井的青蛙一樣,如果孩子知道得少,它就誤以為頭上的一小片藍就是世界;也如同一個從沒離開過小山村的人一樣,他總會錯誤地以為,世界上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的,7歲放羊,10歲種地,15歲娶媳婦,然後生孩子,接著為了孩子的生存辛苦勞作直到老死,他們不知道人生除了吃飯、睡覺、生孩子還能幹什麼。
上學越多,孩子瞭解得越多,孩子懂得的也越多,書本疊出來的視野,讓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和理解也會迥然不同,他們的人生也會比小山村一輩子的人來得有趣和精彩。

3、讓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
農村有個孩子,4歲就能背誦了唐詩宋詞,爸媽認為孩子是天才,不用再學習,就這樣孩子抱著神童的帽子一直長到了15歲,才發現孩子除了”自以為是“和種田什麼也不行。
龍應台曾說,讓孩子學習,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選擇的權利。沒有哪一個人一生出來就知道擅長做什麼事情的,教育給孩子提供了發現自己才能的機會。孩子們在接受教育過程中,也能更好地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缺點,才能知道自己以後到底能幹什麼。

4、讓孩子學會人際交往
上面的目的讓孩子在家裡看書就行了,為什麼要上學呢?鎖在深院的孩子不諳世事,他們更容易存在人際交往的障礙,如同在深山狼窩長大的孩子一樣,他們也不能在社會中立足。
除了學習知識,孩子們上學在跟同學相處、跟老師互動過程中,從發生矛盾到矛盾的解決、如何相互關心、團隊協作,孩子們懂得了如何跟人交往,或友好、或謙讓、或熱心、或執拗,孩子們都能在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,這是他們進入社會的基礎。

那麼我們的家長至少要做點什麼吧?不以分數為衡量標準;讓孩子多閱讀,瞭解世界的精彩;多經歷,瞭解人生的趣味;找到人生的目標,並且努力追求;珍惜當下,享受生命!